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正文

鹦鹉鱼常见病_鹦鹉鱼的常见病,分别都有哪些呢?

更新时间:2025-01-29 16:37 阅读量:40165

       鹦鹉鱼是一种体色鲜艳的热带鱼,其斑谰色彩的外表,就像鹦鹉五彩的外衣,体形近似卵圆形或球形,嘴上挂着三角唇,像整天笑不合嘴的样子,在观赏鱼界中其观赏价值很高,不少鱼友都为之倾倒。特别是常作为风水鱼的血鹦鹉,更是受烽盛百科的粉丝们的欢迎。但这种鱼的常见病也是不少的,下面就让小编们来看看鹦鹉鱼有哪些主要常见病,以及它的治疗方案。

       1.白点病 ,这种病在各类鱼身上都很常见,其病原体为小瓜虫,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,鱼友们不可不重视,鱼患病后,鱼身上有白点状散布,甚至可见病鱼互相挤擦鱼体,或用硬物擦拭鱼体。如不管它,几天后白点就会布满全身,甚至还会出现更严重的情况

        高水温可治疗此病,把养鱼的水温调至28度,数天后,小瓜虫就会因水温上涨而破裂脱落,此时可注意换水,再继续保持该水温一段时间,病鱼可痊愈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2.黑斑病 ,这种病在鹦鹉鱼里很常见,并不是什么大病,发生这种病的病因很多,如鹦鹉鱼受到惊吓,或刚换水时,鹦鹉鱼不适应当前水质等等,通常过一段时间后黑斑会自己减褪的。所以平时养鱼时要注意别吓到鹦鹉鱼,这种鱼胆小。如换水后发现鹦鹉鱼有黑斑,那说明鹦鹉鱼不适应,这应该马上换水,把水调回以前鹦鹉适应的水质。

       3.头洞病 ,罗汉和鹦鹉也爱发这病,头洞病是一种非生物引起的疾病,常见之余死亡率也很高,一开始,鱼儿的头部犯病的地方会发白,小部分隆起,慢慢下来就是穿孔。这种病通常是由于鱼饵料缺乏维生素、钙、或磷等营养元素。又或者是鱼受寄生虫感染,导致营养无法吸收而产生这病的。

       掏出病鱼,把头顶的脓挤出,这时可用消毒的小刀或棉签辅助。脓包排干净后涂上些甲硝唑粉,然后用红霉素软膏封口,再把病鱼放到有上野黄粉的小盆里进行一段时间的药浴(得注意药浴的水温和原来养鱼的水温相同)。

       4.肠炎 ,当发现鹦鹉鱼腹部明显变大,肛门外突红肿,流出白便,这时你的鹦鹉鱼也许患上了肠炎。要治疗好这病,你得留意你的鹦鹉鱼是怎样患病的。如是平时喂食过多,导致鹦鹉消化不良引起的。通常表现为不想吃食,身体虚弱无力,喜欢独自在缸里一角落呆着,还会流出浓浓的白便,体色慢慢变暗等。可用大白片或痢特灵来治疗,一般是100公斤的水放入4至6片,药浴三天,直到鱼儿痊愈为止。

       如是细菌感染的肠炎,这种病比较难治,鹦鹉表现为缩鳍、聚堆、发黑,腹涨等,是肠炎中最易死亡的,粪便多为脓样白便,还会拖便。可用氟哌酸进行药浴,100公升水投4至6粒,药浴3至6天不等。腹涨消失时停药换水,在药浴期间要禁食。如伴有缩鳍、发黑、烂尾的可先用土霉素硫酸铜和盐消炎。

如是内寄生虫引起的肠炎,鱼儿的食欲不减(一般肠炎都是拒食和厌食的),而且粪便是分段或空心的,和其他肠炎不太一样,其他肠炎是脓样白便或少便。患这种病的鱼不太好治,要认真对待,一般以打虫为主。可用甲硝唑加痢特灵治疗,100公升水投入4至6粒药,药浴三天,看到有大量白便流出即可停药换水。

如是水质关系引起的肠炎,鱼儿表现为体色发黑、聚堆、缩鳍,粪便为拖便,能长达10公分左右。通常这种肠炎不需治疗,调整好你养鱼的水质后静养几天就可痊愈。

       以上四种是小编整理出来关于鹦鹉鱼主要常见病及其治疗方案,希望能对各位鱼友有所帮助。

六种常见病。

常见的病都有:

一、鹦鹉鱼烂鳃病。

二、鹦鹉鱼轮虫病。

三、鹦鹉鱼疖疮病。

四、鹦鹉鱼出血性腐烂病。

五、鹦鹉鱼水霉病。

六鹦鹉鱼白点病。鹦鹉鱼体呈长圆形,甚侧扁,头短而高,背缘呈锐嵴状,口中大,前位,能伸出,出颌齿1行,锥状,内侧常具1行至数行小齿,前端各上大犬齿1对,口角无犬齿,前鳃盖骨光滑,尾鳍圆形。其栖息在礁沙混合区,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水面下30-50厘米的深度中,中国主要分布在浙江、上海、海南、广东、中国台湾、广西、福建等地。

白点病、白毛病、裂腮病等。

一.白点病 是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

二.出血性腐烂病 为细菌性传染病。

三.轮虫病 此病为传染性原虫病。

四.水霉病 是霉菌性传染病。

五.疖疮病 为细菌性传染病。

六.烂鳃病 为细菌性传染病。

七.感冒 非病毒性,没有传染性。由于水温突然变化造成的,倒箱最易造成此病。

八.水螅 是一种腔肠小动物,常随鱼虫带入箱内,在水温22~26℃大量繁殖,对成鱼无大害,对幼鱼是天敌。它与鱼争水族箱中氧气及食物。一旦发现很难根除。水螅对鱼虽有害,但可做为中、小学生生物实验的教材。

九.鱼虱 是传染性寄生虫病。病原体为鱼虱,途径是在喂鱼虫时常带入鱼虱或有病鱼存在。虫体寄生于鱼体表鳞片缝中吸取营养使鱼逐渐消瘦,发病率不高,死亡率也不高,较易治愈。

十.水鼓病 无传染性。

病原体尚不清,发病率不高,死亡率高。症状:鱼腹鼓大,最初有食欲,后期无食欲。最后浮水面或沉箱底不动。用手挤腹部流出黄色液体,病程较长,最后死亡。无法治疗。

11. 立鳞病 为病毒性传染病,但传染性不大。